价值论通过论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美好生活等关键命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之治的总体价值取向。
(32)辩证法贯穿于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全过程。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
这就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11)充分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实际状况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确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95)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22)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的学说乃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所谓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和共同决定国际事务的权利。
[7]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他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2](P265)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显著优势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四大优势。
像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呈现出来的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在几十年时间快速推动法治化,政府对法治的推动作用很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需要坚持好、巩固好,也需要完善好、发展好。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2](P23)又如,习近平创造性地将古代预防性治理传统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对此,习近平指出: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像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呈现出来的主要是自下而上社会演进模式,即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经过一二百年乃至二三百年内生演化,逐步实现法治化,政府对法治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美国式民主为代表的西式民主曾经一度被奉为世界民主之圭臬。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四、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设计了新坐标 民主、人权、法治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性元素。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是在依靠谁的问题上,那些持有精英主义立场的法学家往往从法律职业群体那里寻找答案。
[2](P265)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另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思维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2](P72)关于人权和法治的关系,习近平强调: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第三,明确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总结中外民主、人权、法治发展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深刻回答了当今世界应当发展什么样的民主、人权、法治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当代中国人权观、社会主义良法善治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设计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还深刻揭示了民主、人权、法治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提出用法治保障民主、加强人权法治保障,确立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主和人权事业的路线图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要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推进法治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律正确实施,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
要发挥依规治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作用,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
我们必须加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
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
法治监督体系不够严密,各方面监督没有真正形成合力。第一,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
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
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法治实施体系不够高效,执法司法职权运行机制不够科学。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我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概括为十一个坚持。我们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涉外法治短板比较明显,等等。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
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各级立法机构和工作部门要遵循立法程序、严守立法权限,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